宰相与丞相之分朱元璋为何废除丞相制度内阁首辅是不是宰相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明朝内阁首辅,可以说是宰相,也可以说不是宰相。 实际上,许多人对于宰相的认知一直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宰相即丞相,丞相即宰相,可事实并非如此。 宰相并非官职,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如唐朝用的便是“群相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同平章事也是宰相,所以并不存在设不设宰相一说。 丞相则是一个正式官职,但是设不设丞相这个官职却是皇帝说了算,秦、汉均设丞相,若设了丞相,丞相即可称为宰相。 隋、唐均不设丞相一职,难道说隋、唐就没有宰相了吗?显然不是,唐朝名相很多,如魏征、杜如晦、房玄龄、狄仁杰、姚崇、张九龄等人。 总之一句话,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则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存在的官职形式不局限于丞相,也不看官职品位的高低。 为什么明朝内阁首辅,可以说是宰相呢? 明朝初期也设了丞相,但是朱元璋为了巩固和集中皇权,消除相权对皇权的掣肘,从而借胡惟庸案废除了丞相制度,并命令规定后继者不得恢复。 朱元璋将相权并入皇权之中,这么做确实可以将皇权推上颠峰,可这么一来他这个皇帝就不得不连宰相的职责也一同承担了,他是“劳模皇帝”,他可以一天处理几百上千份奏折不喊累,可是,他的后继者能不能也做到他这样呢? 显然不行。 朱元璋最宝贝的孙儿朱允炆显然就做不到这一点,后来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是明朝除了朱元璋之外最有能力的皇帝朱棣也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他们为了不违背朱元璋定下的祖制,只能另辟蹊径了——也就是所谓的内阁。 明朝内阁人数不定,但一般不会超过七人,盖因朱棣所设第一届内阁即为七人的缘故,除了首辅之外,还有所谓的次辅,简单说首辅和次辅就是内阁的一、二把手,他们在上一般输于对立关系,毕竟次辅想再往上爬的话就得取代首辅。 虽然说内阁成立之初是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顾问机构,从制度上来说所能行使的权力极为有限。 可是越往后,内阁的权力实际上也变得越大,因为皇帝不断地赋予内阁更多的权力,除了皇帝个人的能力之外,或许还有皇帝想减轻自己工作负担的原因,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朱元璋那样的精力,嘉靖皇帝还想着拿出更多的时间去修道呢! 终明一代,手中相权最大,甚至是盖过了皇权的人,莫过于张居正,哪怕是万历皇帝被他骂了都不敢还嘴。 当然,除了张居正之外,明朝还有很多拥有实权的首辅,如杨廷和、夏言、严嵩、徐阶等人,也是一时之宰相。 所以,内阁的地位不断攀升,入阁也就成为了文官们的梦想,首辅也因此成了文官之首,文官之首不正是宰相? 为什么明朝内阁首辅,也可以说不是宰相呢? 明朝的内阁一开始只是被皇帝当成自己私人的秘书机构、顾问机构,或者说智囊团,只负责给皇帝提供上的建议,并没有决策权。 即便皇帝后来赋予了内阁一定的权力,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内阁所用的“票拟”的权力仍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所谓票拟仍然还是给皇帝提建议而已,只是有了先提前帮皇帝“把关”——批阅奏章的权力。 内阁的票拟想要产生作用,还得需要皇帝批准他们所提的建议,明朝中后期,皇帝为了偷懒,将给票拟“批红”的权力转移给了宦官。 这么一来,也就造成了内阁首辅虽为百官之首,看似是宰相,可实际上却没有宰相的实权。 明朝皇帝将票拟权分给内阁,再将批红权交给宦官,等于是将宰相之权一分为二,只有掌握票拟权的首辅和掌握批红权的宦官合起来的时候,或者说内阁首辅强势得像张居正一样能够让司礼监配合甚至是附庸自己的时候,内阁首辅才能称为真正的宰相。 只可惜,终明一代只有一个张居正。 从这一点来说,明朝的内阁首辅也就算不上宰相了,毕竟内阁首辅实际上也并没有掌握宰相之权。

Similar Posts